坚持不跟华为合作的吉利, 正在悄悄复制一个华为车BU
- 2025-08-06 16:50:43
- 228
智能驾驶产业格局正在加速重构,国内车企纷纷加入华为朋友圈,乾崑智驾几乎成了新车的标配。吉利被称为“华为也得不到的那个人”。正当广大网友吐槽吉利智驾被Mobileye坑惨了时,吉利悄悄通过涉及3000人规模的智驾团队整合,正式吹响了向全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进军的号角。这场以"一个吉利"战略为指引的组织变革,不仅完成了对极氪、吉利研究院、千里智驾三大技术体系的资源重构,更通过引入华为系核心骨干、搭建AI技术联盟、布局L4级自动驾驶等战略举措,勾勒出吉利正在复制华为车BU的战略蓝图。
战略整合:从三线作战到统一军团
吉利此次智驾体系整合的深层逻辑,在于破解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典型困境。过去,极氪团队同时开发中阶与高阶智驾方案,吉利研究院专注中阶方案研发,千里智驾主攻高阶技术,三套体系在域控制器开发、算法验证等环节存在大量岗位重叠。这种分散式布局不仅造成研发资源内耗,更制约了技术迭代的规模效应。
通过将三大团队整合为单一智驾实体,吉利实现了三大突破:在组织架构上,形成“战略决策-技术研发-工程落地”的垂直管理体系;在技术路线层面,确立以千里浩瀚架构为核心的统一技术底座;在商业落地上,构建起覆盖L2+到L4级自动驾驶的完整产品矩阵。这种整合思路与华为车BU此前“打造智能汽车数字底座”的定位形成奇妙呼应,但吉利更进一步将战略重心指向海外市场。
双核驱动:华为基因赋能技术突围
王军与陈奇的“双CEO”配置,堪称吉利智驾战略的关键落子。作为华为车BU的创始元老,王军主导过智能驾驶产品线从0到1的体系搭建,其操盘车BU独立运营的经验,对吉利构建独立智驾供应商属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而陈奇带领团队完成极氪智驾自研突破的实战经历,则为吉利积累了宝贵的高阶智驾工程化能力。
这种双核架构在技术决策与商业落地上形成互补:王军侧重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,陈奇专注技术攻坚与产品交付。千里科技的董事长印奇,是曾经AI四小龙旷视科技创始人,资历让所有AI从业者仰望。值得关注的是,CTO杨沐领导的研发体系已展现强大整合能力——通过吸收理想汽车端到端算法团队、蔚来自动驾驶规划控制团队等技术骨干,千里智驾在算法迭代速度上实现跨越式发展,其双Thor平台端到端方案与理想汽车的技术路线形成直接对标。
吉利对千里智驾的定位远不止于内部供应商,而是定位为华为的车BU也就是独立后的引望,更要打造“海外版引望”。与华为车BU拆分后聚焦国内市场不同,吉利选择将出海作为核心突破口。这种战略选择背后是深刻的产业洞察:当中国车企集体进军东南亚、中东、拉美市场时,本地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成为刚需,而华为方案受地缘政治因素掣肘,客观上为吉利创造了战略机遇期。
为构建全球竞争力,吉利展开多维布局:在技术底座层面,联合阶跃星辰打造23.5 EFLOPS算力中心,超越小鹏、理想等新势力;在产品规划上,2026年Robotaxi量产计划与特斯拉FSD入华形成时间差竞争;在资本运作方面,参照引望模式设计股权架构,既保持吉利控股地位,又为后续引入战略投资者预留空间。这种“技术+资本+生态”的组合拳,展现出传统车企转型智能科技公司的全新范式。
四、生死竞速:技术与组织变革双重考验
站在智能汽车产业淘汰赛的临界点,吉利的战略转型正面临双重考验。在技术维度,千里智驾需在算法迭代、数据闭环、工程化能力等方面持续追赶头部玩家,其L3级方案能否在2024年四季度如期落地,将成为检验技术成色的关键指标。在组织层面,如何平衡吉利体系内资源倾斜与独立供应商定位,如何处理与Momenta、地平线等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,都将考验管理层的战略定力。更残酷的事实是,智驾行业的淘汰赛比智能汽车开始的更早。
这场始于2025年的智驾变革,本质是中国车企在智能化时代的生存哲学重构。吉利通过整合内部资源、激活华为系人才、构建AI技术联盟,正在书写“老车企新故事”。当千里智驾的Robotaxi驶向全球街头时,这场战略重组的价值将远超技术本身——它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“市场换技术”的跟随者,蜕变为“技术换市场”的领跑者。在这条充满未知的航道上,吉利的探索或将为整个行业指引方向,如果这次吉利再搞不成,那么传统车企自研智驾的命题可能都不成立了。
- 上一篇:温州大桥车祸岁摩托车手坠海身亡
- 下一篇:刘宇宁九万字百万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