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款破287万亿! 人均20万, 你被“平均”了吗?

  • 2025-07-29 00:51:02
  • 214

“我月薪1万5,每月省吃俭用能攒下3000块,可一看人均存款20万,心态直接崩了。”杭州程序员小王的这番话,说出了好多年轻人的心声。别急着否定自己,咱们先把这组“唬人”的数据弄清楚。

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一季度,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287.36万亿元,算下来人均约20.2万元。乍一听,感觉全国人民都富得流油了,可事实并非如此。这“平均值”可不是你以为的“每人都有这么多”。

这20.2万是怎么分的呢?存款主要分为住户、企业、政府和金融机构这几类。其中住户存款也就是咱们老百姓的存款有129.72万亿元,占比45.1%;企业存款91.47万亿元,占31.8%;政府存款35.92万亿元,占12.5%;金融机构存款30.25万亿元,占10.6%。

这么一算,真正属于咱们老百姓的存款还不到一半,人均住户存款也就9.1万。再加上财富分配不均,这“人均20万”对大多数人来说,就是个美丽的“幻觉”。

那中国家庭财富的真实分布是怎样的呢?前10%的家庭掌握着70%的财富,而底部50%的家庭,只握着2.3%。城镇家庭存款中位数是7.2万元,农村家庭存款中位数仅2.1万元。这么看来,很多人可能都在这“中下段位”苦苦挣扎。

再看看不同地区、年龄和职业的存款情况。地区上,上海人均存款57.3万,北京53.8万,江苏24.6万,而贵州只有6.2万,甘肃7.1万,同一个国家,存款差距能有8倍以上。年龄方面,45 - 65岁人群平均存款15.7万元,25岁以下人群平均存款只有2.3万元,年龄真成了财富的分水岭。职业上,金融行业平均存款38.6万,公务员家庭29.3万,农民家庭4.7万,一线制造业工人6.2万。

存款多就等于有钱吗?中国人为啥这么爱攒钱呢?这其实和文化、焦虑还有无奈都有关系。养老没保障,养老金替代率才45%,退休后钱不够花;看病太贵,医保虽然能报70%,但大病还得自己扛30%;养娃成本高,教育支出越来越大;投资太复杂,大部分人不懂理财,只能把钱存银行求个安稳;房市降温,钱又回流到银行。IMF数据显示,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5%,是美国的5倍。

那人均9.1万都没有,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很失败呢?别慌,咱们得看清“中位数”和“阶段性”这两个词。比如25岁的你刚参加工作,工资才过万,在一线城市租房、吃饭、还房贷,每月能存2000 - 3000元,就已经超过很多人了。

储蓄也分不同档位。月光族在城市年轻人中很常见;每月能存1000 - 3000元的是普通家庭工薪主力;存3000 - 6000元的是稳健阶层,像公务员、双职工家庭;存6000元以上的就是财富阶层,大多是高薪行业从业者或者有副业的人。对标自己的实际情况,比盯着“人均20万”有意义多了。

存钱有用,但光存钱可不够。给大家三个行动建议。一是建立家庭“6 - 3 - 1”模型,60%的资产配置在生活必需品上,像房子;30%投向稳健理财;10%留作应急。二是别为“平均值”焦虑,要和自己比进步,看看自己是不是比三年前存得更多、花得更明白。三是提升金融素养,学会看懂理财产品,合理配置资产,让钱活起来。

287万亿元的存款,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,但不代表每个人都要有20万存款才算达标。你的职业、年龄、所在城市、生活负担,都决定了你现在的存款水平是合理的。你也许不富裕,但只要你努力存钱、会看账、有未来的规划,就已经赢了一半。